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科动态 >

学科科研

学科动态

校友学术报告暨东瓯外语讲坛第3期:中英早期交往中的译者与通用语

发布时间:2021-05-18

5月15日上午,我院校友、北京外国语大学叶向阳博士应邀于外语楼214学术报告厅为我院师生及历届校友做了一场题为《中英早期交往中的译者与通用语》的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叶博士首先梳理了17、18世纪中英关系史料,指出英国从伊丽莎白一世开始就对中国发生了兴趣。1637年,中英两国才开始第一次官方接触。18世纪后期——英国先后派出的两个访华使团:加茨喀特使团与马戛尔尼使团。在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前(1637-1790)的十余部英国旅华游记中,记录有明确事迹的译者(通事)不多,仅有十位左右(大都在广州,仅有两位在厦门),其中外籍译员有三位。这些译者有些是英人私下聘请(往往在来华之初),有些属于广州或厦门海关监督推荐聘用。然后,叶博士以李叶荣、菲利斯、安逊的通事等译者为例,详细地讲述了译者在中英两国商贸、文化交流中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再次,叶博士发现,在中英交往的早期,来华英国人(主要是商人)对于中国通事的评价较低,认为其在语言知识、翻译能力与忠诚度(fidelity)上均有很大欠缺。随着英国在广州商业地位的提升,中英交往的通用语由18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较普遍的“广东葡语”逐渐向后几十年的“广东英语”演变。广东英语是一种以英文词为主,掺杂了部分葡语与拉丁化汉语的混合语,在用词与语法方面与标准英语均有较大距离,属sub-standard English(not creole language or even Chinglish),一般仅作为商用口头交流而存在。最后,叶博士就有关问题与历届校友以及在读学生进行了热烈而真诚的交流,并对往昔母校的培养及师长的关怀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与感恩。

报告人简介:

叶向阳,文学博士、副教授。于1987年毕业于原温州师范学院英语系(属温大外语学院前身),后又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外语学院英文系(硕士)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从事中西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北外面向研究生与本科生讲授《西方的中国形象》《中西文学关系》《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等课程。出版与发表专著《英国17、18世纪旅华游记研究》(外研社,2013)、译著《彭述之回忆录——中国共产主义的起飞》(原文为法文,合译,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6)及论文《20世纪初英国的中国西南旅行记与民族学》(英文)、《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前后的中英信息场初探》(英文)、《英国“中华文明救西论”辨正》《北京让我的生活像牡丹般绽放——英国作家艾克敦与北京》《从〈约翰中国佬信札〉看“东方信札”体裁作品与中国主题之关系》《英国游记中的北京形象:历时的勾勒及流变》《英汉对译中的“Faux Amis”——也谈“封建/封建制”与“feudal/feudalism”》等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