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国语学院徐小舒副教授在应用语言学中科院1区Top刊《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发表最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22
我院徐小舒副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中科院1区TOP刊)发表论文,构建并实证检验了“PLEs 支架+GAW小组协作”的一体化学术写作范式。该范式以个性化路径与同伴互评贯穿平台、课堂与教师指导,有效显著提升了研究生写作质量与学习体验,为学术写作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与实践方向。这一成果也展现了我院外语教育学团队的实力。
一、研究主要发现
1. 范式创新:成功构建“基于个人学习环境平台的小组学术写作(PLEs-GWR)”一体化新范式,通过实证研究完成从提出到验证的完整闭环,形成可直接落地的课程实施与评价流程,填补了学术写作教学中个性化与协作性结合的范式空白。
2. 个性化路径优化:以任务链、资源包与自评清单为核心载体,依据研究生个体学习需求推送差异化支持内容,在保障个人能力进阶的同时,兼顾小组协作效率,大幅提升了范式的可操作性与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可迁移性。
3. 协作机制完善:将同伴互评与角色分工纳入制度化管理,联动“平台—课堂—教师”三方资源,构建稳定的过程性支持体系。同时设计可复制、可推广的扩展模板,为其他院校或学科的学术写作教学提供了标准化参考。
二、研究实施方法
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设计,以197名一年级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组(99人)应用“个人学习环境(PLEs)支架+小组协作(GAW)”范式,对照组(98人)沿用传统学术写作教学模式。
课程按“个人路径—小组协作—成果提交”三阶段推进:平台为学生提供定制化任务链、资源包与自评清单,同时配套制度化同伴互评与教师统一标准的过程性指导。
成效评估采用“量化+质性”双维度方式:量化层面通过双评审论文评分、满意度与压力量表收集数据,运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差异;质性层面通过半结构式访谈获取学生学习体验证据,遵循六步主题分析提炼关键发现,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三、作者观点
徐小舒副教授指出,本次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学术写作中的复杂难题转译为可操作的标准化流程,并通过数据可追踪的协作与评价体系落地实践,最终形成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小组学术写作平台(PLEs-GAW)。该平台能够实现可复制的研究生学术写作教学范式,为提升学术论文高质量产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作者简介
徐小舒,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瓯江特聘教授,同时担任JETI(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国际期刊执行主编,澳门理工大学与泰国斯坦福国际大学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外聘研究员及校外博士答辩委员。
学术成果方面,徐教授已培养硕博士生20人;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与厅局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多篇发表于《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等应用语言学领域顶刊;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多模态教材1部。研究方向聚焦个人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与英语教学等,2024年获Scopus Best Researcher称号。
五、研究后续
在深耕学术写作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徐小舒副教授团队计划于今年年底推出教材《社科类SSCI写作150问自检清单——精准避坑,发表无忧》。该教材兼具写作自查工具与投稿操作手册双重功能,将以流程化清单与实操范例,帮助学者高效规避写作与投稿中的常见问题、优化稿件质量,切实提升SSCI论文的发表成功率。
六、全文链接参见
Xu, X., Zhang, H., Lei, V. N.-L., Qi, L., & Pan, Y. (2025).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upported group academic writing: Chinese postgraduates’ experiences and evaluation.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6/j.jeap.2025.101569
一审:王敏
二审:章辞
三审:杨开泛